当前位置:首页 > 诗词大全 > 正文内容

如何做诗歌鉴赏

  按照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(实验)》关于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规定,根据北京市实施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具体要求,确定考试内容。

  古诗文阅读: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和古典诗歌。

  文言文

  1.常见文言实词、虚词在文中含义和用法的理解

  2.文本内容的理解

  3.文中信息的分析和筛选

  4.文本内容的归纳和概括

  5.作者观点的分析和概括

  古典诗歌

  6.诗歌内容理解、作者情感体察

  7.古典诗歌语言、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

  8.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对文本意蕴的思考、领悟与阐释

  9.名句名篇的背诵和默写

  古典诗歌考的题型是:

  1.语言

  2.风格

  3.形象

  4.表达技巧

  5.总体理解

  6.阅读延伸题

  关于如何阅读诗歌:

  一共分为三个步骤

  1.题目(关键)

  2.正文

  3.注释:比诗歌题目重要,命题人提醒答题用的!!!——读时画出重点信息

  举例:全国一06~09,全国二07~09,北京卷05~09都有注释,并且能够对答题产生很大帮助。

  2007年全国卷二《新晴野望》王维【标题确定诗歌情感基调及诗歌类型】

  新晴原野旷,极目无氛垢。

  郭门临渡口,村树连溪口。

  白水明田外,碧峰出山后。

  农月无闲人,倾家事南亩。

  [注]氛垢:尘埃

  2006全国一题竹石牧牛黄庭坚【注释帮助消除疑惑】

  子瞻画丛竹怪石,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,甚有意态,戏咏。

  野次②小峥嵘,幽篁相倚绿。

  阿童三尺棰③,御此老觳觫。

  石吾甚爱之,勿遣牛砺角!年砺角犹可,牛斗残我竹。

  [注]①伯时: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。

  ②野次:郊野。

  ③棰:鞭子

  2008年北京卷《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》顾炎武【注释提示回答解词题目】

  是日惊秋老,相望各一涯。

  离怀消浊酒,愁眼见黄花。

  天地存肝胆,江山阅鬓华。

  多蒙千里讯,逐客已无家。

  [注]顾炎武,明清之际著名学者、诗人。

  明末投身反宦官、权贵斗争。

  清兵南下,参加人民抗清起义。

  入清后,多次拒绝清廷征召,流亡北方,考察山川形势,志存恢复。

  2009年全国二《军城早秋》严武【注释明确诗歌情感基调】

  昨夜秋风入汉关,朔云边月满西山。

  更催飞将追骄虏,莫遣沙场匹马还。

  [注]严武(726-765):字季鹰,华阴(今属陕西)人。

  曾任成都尹、剑南节度使,广德二年(764)秋率兵西征,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。

  问题4:表述分点不突出,丢点

  问题5:条理、逻辑不够完美

  解决方案:

  答题语言、句式总结

  按分数找点:

  (1)几分答几点,每点都在诗歌中

  (2)题干中“请分析”、“为什么”字样,分值等于“N+1”,“1”为表达何种情感或怎样的画面(4=3+1)

  (3)“1”:表达了…、表现了…、突出了…。

  呈现出…、勾勒出…。

  注意事项

  (1)源于诗歌,全于诗歌(不多、不漏)

  (2)“请分析”不等于“请翻译”。

  用自己的话把诗歌从第二句重新说一遍。

  来自:求助得到的回答

  转载请注明出处诗词网如何做诗歌鉴赏

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。

版权声明:本文由古诗词网发布,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本文链接:https://aruola.com/280210.html

分享给朋友:

“如何做诗歌鉴赏” 的相关文章

初中考得最多的古诗词

  1. 初中最容易考的古诗词和谚语  1、潮平两岸阔,风正一帆悬。  (唐·王湾《次北固山下》) 2、几处早莺争暖树,谁家新燕啄春泥。(唐·白居易《钱塘湖春行》) 3、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。  (宋·辛弃疾《西江月》) 4、枯藤老树昏鸦,小桥流水人家。(元·马致远《天净沙·秋思》)...

卜算子_韩玉的诗词

卜算子 宋代· 韩玉 杨柳绿成阴,初过寒食节。门...

古诗词中的花鸟虫鱼

  1.描写花、鸟、鱼  花飒飒西风满院栽, 蕊寒香冷蝶难来。  他年我若为青帝, 报与桃花一处开。鸟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虫泉眼无声惜细流,树阴照水爱晴柔。  小荷才露尖尖角,早有蜻蜓立上头。鱼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  气蒸云梦泽...

和应之灯蛾_张耒的诗词

和应之灯蛾 宋代· 张耒 万物皆畏死,尔生何独愚...

嵇康的诗句的基调都是什么?

  1、他的诗都带有幽愤的基调;  2、结合他的《忧愤诗》为你解释:  【名称】《幽愤诗》  【年代】三国  【作者】嵇康  《幽愤诗》的写作特点之一是以内心独白方式反复抒情。  作者陷于囹圄之中,无人可与晤谈,而满腔的忧郁和幽愤,又迫切需要排遣,这样就自然而然形成反复抒情的特点。  诗中的自责和愤...